心系凉山彝区 真情实意扶贫
——三峡集团助力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纪实

三峡集团援建的越西县大花村 黄正平 摄
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滋养了沿江两岸世代繁衍生息的百姓,是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然而,在金沙江穿流而过的众多地区中,凉山州因特殊的历史、自然、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目前尚有11个深度贫困县、1118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是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是我省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之所在”。
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开发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水电站均位于我州境内,在十余年合作开发水能资源的过程中与我州建立了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企地关系。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决定从2016年到2019年,每年安排3.5亿元共计14亿元专项资金全力助推我州13个县市(其中8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两年多以来,三峡集团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真抓实干支持我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累计拨付扶贫资金10.5亿元,帮扶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我省“十大扶贫爱心组织”、 “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等荣誉,树立了中央企业“责任央企”的良好形象。
聚焦“安居工程” 完善配套设施
一场秋雨过后,洗涤了往日燥热的天气,漫步在越西县大花村集中聚居点,空气清新、微风拂面,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感到十分惬意。一幢幢明黄色的楼房整齐划一地伫立在山间,小孩们奔跑着嬉戏打闹,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其中,格衣扎且子显得特别显眼,因为幸福的笑容挂满了他的脸上。
格衣扎且子是一个美丽又浪漫的名字,初次相识,人们很可能会误以为他应该生活在一个开满鲜花、美丽而富饶的地方。然而,格衣扎且子所在的大花村却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彝族聚居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贫困人口526人,大多数村民和格衣扎且子一样,长期处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状态。格衣扎且子全家七口人,其中三人身患残疾——父亲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重病无劳动能力,而他自己因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一条腿行动不便。生活的重担压得格衣扎且子喘不过气来,他只能靠着每天走街串巷卖豆花来勉强度日。
三峡集团2017年度支持越西县的2000万元扶贫资金到位后,越西县迅速在大花乡区位条件较好的新址上启动“三峡新村”建设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宽敞明亮的100多栋安全住房拔地而起,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硬化的水泥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2017年12月4日,36岁的格衣扎且子搬到了盼望已久的新家“三峡新村”。
越西县大花村只是三峡集团在我州众多“三峡新村”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的住房保障这一中心开展“安居扶贫行动”,同时集中力量解决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三峡新村”54个,完成住房建设5141户,住房功能改造6777户,危房改造3862户,基础设施项目109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75个,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州特别是高寒山区彝族群众“人畜共居”的生活状态,有效地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高。
以“产业扶贫”强根本 稳步提高“造血”能力
“咩咩咩”,满目青山的小山村中传来了阵阵山羊的叫声,循声望去,一个勤劳的背影正在村里统一建设的山羊圈舍旁忙碌着。“今天,三峡集团给我发的基础母羊又有2只下崽了,这个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雷波县大杉坪村的贫困户杨直绿满脸笑容地如此说道。
“刚嫁到大杉坪村来时,村里又穷又偏远,家里经济条件别提有多差了,好几次我都差点回了娘家”,作为与雷波县一江之隔的云南省永善县嫁过来的儿媳妇,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苦日子,心里似乎有说不完的苦水想向人们倾诉。
杨直绿所在的家庭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公公与婆婆均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且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共有7口人,人多地少,加之又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外出务工,全家仅靠种地为生,收入十分微薄。
针对包括杨直绿家在内的大杉坪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三峡集团会同地方因地制宜确定了发展山羊养殖业的产业扶持方案,平均为贫困户发放8只能繁基础母羊,先后帮助五十余户家庭成功实现脱贫。如今,杨直绿家的山羊养殖规模已达到了50多只,不仅已在2016年底通过验收脱贫退出,致富奔康也指日可待。
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依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三峡集团在解决住房问题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在我州因地制宜集中发展了一批发展潜力好、具有特色优势的脱贫产业项目,累计完成脱贫产业培训项目17个,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规模发挥补偿金的资金放大效应,切实缓解贫困户“贷款难和难贷款”与金融机构“风险大和成本高”的矛盾,使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三峡集团援建的雷波县万涡村 黄正平 摄
多管齐下聚合力 “智”“志”同扶创模式
三峡集团作为中央企业中支持地方脱贫攻坚的排头兵,认真按照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中明确的“政府主导、企业帮扶、部门配合、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开展帮扶工作,通过组织保障、干部帮扶、专项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化帮扶工作深度,创新帮扶措施、拓展帮扶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帮扶模式。
高位推动,帮扶机制运转有效。健全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是扶贫工作有效实施的组织保证。为全力推进支持我州脱贫攻坚工作,三峡集团对内专门成立了帮扶协调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对外与我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明确了精准扶贫、合力推进、资金管理、宣传工作等多项推进机制。三峡集团王琳总经理与苏嘎尔布州长亲赴雷波县扶贫一线调研考察并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推动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
深度对接,帮扶工作积极主动。三峡集团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省、州扶贫部门、扶贫干部的沟通协调,共同制订加强三峡集团支持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三峡捐赠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地方编制帮扶总体方案,确定了重点实施“安居工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四大工程的工作思路,每年均参与年度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并逐项落实。为抓好扶贫实施工作,三峡集团加大干部帮扶力度,选派6名扶贫挂职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常驻我州开展工作,工作队数十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和督导检查,确保了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多措并举,帮扶成效有效提升。三峡集团在资金帮扶的同时聚焦“扶智”和“扶志”,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在原定的支持我州14亿元扶贫资金之外另行出资400余万元,组织开展三峡娃娃行之暑期夏令营、贫困大学生助学行动、扶贫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党建扶贫、教育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专项活动。上述活动激发了贫困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提高了贫困人口劳动和就业技能,提升了基层扶贫干部的党性认识和业务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克最后堡垒、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我州将与三峡集团一道,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制约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化扶贫措施,撸起袖子、背水一战,会同各方力量攻坚克难,给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确保圆满完成我州脱贫攻坚任务,让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彝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与荣光。
(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