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生态文明的助力者
专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本报记者 谢泽
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两座大型电站于近日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这两颗镶嵌在金沙江上的明珠,将为流域带来怎样的生态效益,将为地区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张博庭就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张博庭认为,溪洛渡、向家坝两座电站,除了防洪、发电效益以外,也将为长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电站还母亲河一江清水
“大家现在都喜欢谈生态保护,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原则,片面强调某一物种的生态保护,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张博庭说,“中央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是非常英明的。抛开人的因素,就没有文明的概念,这告诉我们,环保工作不是追求原始生态,而是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张博庭告诉记者,溪洛渡、向家坝两座电站,不仅不会像某些人担忧的那样,会造成环境危机。相反,它们给金沙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契机。
“大家都知道,水坝有助减少泥沙下泄。但很多人单纯地认为,泥沙减少的原理仅是大坝将泥沙拦在了水库里,从而推论出,泥沙在水库淤积到一定量后,还是会来多少、去多少地冲到下游江段去,治标不治本。”张博庭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大坝是可以拦沙,但这并不是大坝解决泥沙问题的唯一手段。大坝蓄水后,河水的能量被利用来发电,水库水流变缓,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泥沙的产生。”
他对此作了详细地解释:自然状态下,长江奔流而下,巨大的水能不断的深切两岸河谷,通过岸坡坍塌将大量岩石裹挟入江,并长时间研磨这些岩石,形成鹅卵石和泥沙。而水库蓄水,将其所在江段的江水动能转化为了发电势能,水流变缓,无法再深切河谷和研磨岩石,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泥沙的产生。“所以说,水库电站在泥沙问题上不是治标不治本,而恰恰是标本兼治。”
张博庭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座电站建成后,长江泥沙将减少37%左右,而且是永久性减少。而对于另外一些群众关心清水下泄带来的问题,张博庭则认为,这个问题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水多、水少、水浑是我国水资源的四大难题,“欧美等水利开发已经完备的江河,都面临‘水太清’的问题,他们都有大量成熟的应对方法可供我们借鉴。总之,‘水太清’较之‘水太浑’,肯定是生态文明上的进步。”
电站营造出和谐生态
“找出溪洛渡电站所在地区十年前的地貌照片,和今天的景象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光秃秃的山地现在逐渐变成了一片绿色世界。”张博庭说,那里一直都是干旱河谷地带,溪洛渡水库蓄水后,河面宽度增加,金沙江蒸发量随之增加,直接造成当地空气湿润、降雨增多,植被也就慢慢形成。植被的形成,不仅视觉上优美,给人和动物营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减少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是人们的环境受益,鱼类资源也因为建坝,获得了恢复的契机。张博庭说,现在很多人说,建电站让很多鱼类绝了种,可事实不仅不是这样,反而恰恰相反。“建设电站所产生经济效益,可以投入到鱼类资源的保护工作中,为珍稀鱼类的生存提供保障。”
张博庭回忆了一段往事:在金沙江水电开发启动之前,一位能源界的领导在金沙江调研时,对需要保护的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的现实存在表示高度的怀疑。这位领导曾公开悬赏50万,奖励任何捕到这三种鱼之一的人。而事实是,几年下来,确实没有人捕捉到。
“但是今天,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起来了,我们却可以在水库里找到这三种鱼中的两种了。为什么?因为三峡集团在金沙江建立了鱼类增殖放流站,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开展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活动。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都已经人工繁育成功。可以说,如果金沙江不建电站,这两种鱼可能真的已经灭绝了。”张博庭说。
很多人总担心建设电站改变了江河原貌,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而张博庭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大家都羡慕欧美的碧水蓝天,但是,大家想一下,欧美的优美环境是原生态的吗?不是,欧美国家恰恰是通过科学的开发建设,再造了一个适合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生存的绿色新世界。看看今天的溪洛渡、向家坝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和动物生存空间更加美好,移民也从水电建设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生得到极大改善。这就是客观的现实,也是水电促进生态文明,促进民生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