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三峡人(上)
2020年08月18日

  本网讯(吴豪强)连绵起伏的大、小凉山,是彝族人赖以生生不息的怀抱。但这里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也让彝族人羁留于此、困顿于此。千百年来,凉山彝族人把生命种在大山里,与贫困抗争,向命运呐喊,但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束缚。很多人说,贫困的凉山就是中国的“非洲”。

  为了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凉山州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聚焦四川凉山彝区,累计捐赠2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确保项目资金有效使用和精准落实,三峡集团抽调6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驻点凉山,他们扎根在凉山大地,与当地扶贫干部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这群靓丽的身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唐巍:“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越西县大花乡大花村是凉山州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像样的家具……。2017年开始,越西县利用三峡集团支持的1300余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开始在大花乡另选新址,修路建房,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实施,建设三峡新村。

  三峡集团援建的越西县大花三峡新村。  摄影:张青

  “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唐巍说。

  这位从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抽调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社扶科挂职并担任凉山州帮扶工作组组长的年轻人,文静帅气,话语不多。自2015年开始,唐巍便开始从事川滇两省扶贫管理工作,并于2018年,主动请缨到凉山彝区扶贫一线牵头开展帮扶工作。

  格衣扎且子一家是越西县大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一家有7口人,其中3人身患残疾——父亲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有重病,而他自己从小因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格衣扎且子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豆花,供孩子上学和补贴家用。唐巍长期关注和跟踪格衣扎且子一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尽其所能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多次勉励其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2017年底,格衣扎且子一家同其他村民一起住进了三峡集团帮扶新建的安全住房,生活面貌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巍(右)现场检查扶贫工作。

  在唐巍的扶贫工作日志里,有数千个“格衣扎且子”正在摆脱贫困,过上了致富奔康的好日子。

  “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不想理他。”唐巍的妻子彭艺双说。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唐巍正在下乡途中,接到电话,他立马朝家里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孩子出生6个多小时后他才赶到医院,抱着襁褓中的小宝宝,想到妻子一个人进产房时的种种委屈,他瞬间“泪崩”。然而,凉山州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泪崩”之后,他依然带着新的牵挂奔赴扶贫一线,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中。

  唐巍(左二)现场检查扶贫工作。

  为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四川省从扶贫、政法、教育、财政、农林、商务、卫计、旅游等多个系统派出了5700多名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员深入凉山扶贫一线。唐巍说,他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员,让贫困群众告别过去的穷困生活、过上好日子,是他投入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冯怀春:“家乡富了、美了,我心里更高兴”

  凉山是冯怀春的家乡。

  派冯怀春到凉山州驻点扶贫,对他来说,虽是意料之外的事,却是他非常愿意做的事。

  2018年7月,冯怀春暂时离开三峡新能源公司的怀抱,如愿来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挂职扶贫。

  冯怀春(右三)检查会理县外北乡岩峰村使用三峡资金修建通村道路情况。

  冯怀春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到凉山州喜德县当兵的军人,参加过追剿残余土匪,后转业到凉山州昭觉县土产公司工作。冯怀春的脑海里还经常浮现父亲与当地彝族人一起喝“转转酒”的情形:打开一瓶酒,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口轮流喝,直到喝完酒为止。

  会东县上花山村为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距离会东县城约110公里,整个村处于高山腰上,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上花山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严重缺水,村里规划采取自流供水方式从高山上接引山泉水解决全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困难,但需新建水池若干。由于缺乏资金,长期不能实施。

  “只有把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才能找到精准帮扶的路子。”冯怀春说。

  冯怀春和当地干部多次到上花山村实地调研,上门倾听村民的意见,经过多方努力,上花山村新建饮水项目落了地,新建了饮水管道9公里、饮水池15口,几百年来“饮水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流到新建的饮水池里,村民们说:“水真甜”。

 冯怀春(左一)检查会理江普乡船房村三峡援建贫困户的住房功能改造情况。

  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现在的上花山村还种上了500亩左右的桃树、芒果树,已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像潘洪涛这样的贫困户都能受益。

  2018年9月20日,冯怀春再次来到上花山村调研,刚一进村,贫困户潘洪涛就迎上来对冯怀春说:“感谢你们的帮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啰!”

  当地驻村干部说,由于偏僻和贫困,潘洪涛的老婆离家出走后没有回来。近几年,在三峡集团的资助下,潘洪涛与当地村民一样,修好了水泥新房,养了猪、羊、鸡,种了玉米、芒果等作物,经济收入有了很大保障,孩子也读书了,生产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会理县船房村、新建村是金沙江畔乌东德库区贫困村,2020年4月24日,冯怀春来到这里调研饮水工程情况,船房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这两个村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常年缺水”,距离金沙江边高差达1000米至2000米,从金沙江取水十在困难。好在县扶贫开发局给他们安排了“三峡资金”200余万元,修建了太阳能提灌站从金沙江取水送到村民家中,待工程完工,这两个村彝族村民将喝到干甜的金沙江水。之后冯怀春来到船房村贫困村民家里,看见放着的好几个“大号塑料桶”,问“这是用来做什么的”,村民说“这是家里喝水煮饭用的储水桶!”,冯怀春心里一酸,没有再问“洗澡怎么办?”村民听说是三峡集团捐赠资金帮助他家修缮了房子,还将引来了金沙江水,要留大家吃饭,冯怀春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希望你家越过越红火!”婉拒了吃饭,只和村民合影留恋。

  冯怀春(右一)检查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三峡新村”32户贫困户新建住房情况。

  在凉山州长大的冯怀春,对凉山的一切都有亲切感。冯怀春每个月都要走进他对口联系的凉山州会理、会东和德昌县的村村寨寨,了解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他积极参与各县的扶贫规划制订,多次到扶贫现场考察调研,认真撰写扶贫工作论文,仔细核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与调整,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和忙碌。

  冯怀春说,挂职扶贫一年多来,在凉山走过的山路,超过了以往40多年的总和。凉山是他的家乡,家乡富了、美了,他心里更高兴。

  孔令欢:“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不到”

  2016年至今,三峡集团帮扶雷波县资金21750万元,建设9个三峡新村,新、改建住房880户、实施产业扶持项目2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8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7个、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21个。受益贫困村有57个,受益贫困人口达18227人。

  看着这些数字,孔令欢多少有些成就感。

  雷波县马处哈三峡新村。  摄影:昝昭

  孔令欢是从长江电力溪洛渡电厂抽调到凉山州挂职的扶贫干部,主要负责联系雷波县和美姑县三峡帮扶工作。

  孔令欢说,最初报名时,以为扶贫就是下乡进村、写写调研报告之类的事。真正参与扶贫工作后,才知道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点基础数据都没有,总是有填不完的表格、有核对不完的数据、有跑不完的山路、有做不完的思想工作,还有数不清的起早摸黑和加班加点。

  孔令欢(中)在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查看通组硬化路项目。摄影:阿都阿姬

  2018年7月31日,孔令欢与工作组成员一行乘坐“小黄车”前往雷波县渡口乡溜沙坡村实地踏勘(因为车漆是黄色的,他们戏称为“小黄车”)。刚到村里,突然听到有人大呼:“飞石来了,快让开。”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只听到“砰”的一声震响,一块比篮球还大的飞石从山上凌空而下,砸中了“小黄车”。

  幸运的是,飞石没砸到人。孔令欢说:“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砰砰地跳。”

  孔令欢在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查看安全饮水项目。摄影:阿都阿姬

  第二天,孔令欢一行去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瓦古村调研。瓦古村在一座山顶上,上山的路蜿蜒曲折。“当天正下着毛毛细雨,车行到在半山腰的一个回头弯里时,几块拳头大的飞石突然从车窗外划过,有的飞石还砸在车身上。富有经验的驾驶员左冲右突,机敏地避开了各种飞石,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两天行程遇到两次飞石“袭击”,给孔令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确实让人害怕。”孔令欢说。这样的事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小插曲,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不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移民办提供